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道家思想名言名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道家思想的名言

【第1句】:和3差不多的意思,都讲的是辩证看待事物。

【第2句】:反复循环的理念,老子的思想体现的不适很多。抱歉,没有找到这个。

【第3句】: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有道德的人不认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因为小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了大的好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节选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题解:这篇是老子的方法论,论证柔弱胜刚强的自然辩证关系。正在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东西,而走下坡路的东西都是刚强至极走向反面的东西。这是从大自然万物的生机来说明的。所以说从趋势看,刚强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万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会之于国家,弱势的一方会渐渐处于优势,太过刚强则会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强大而用兵逞强的国家一样,会走向反面。治理国家,手段太强硬会适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会与社会共振和谐。

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第2句】:道家名言名句都有那些啊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1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1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七十七章

1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16)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7)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18)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第3句】: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他的名言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

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

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

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

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虚静”“玄鉴”的认识论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

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第4句】:搜一则能表现老子的辩证思想的格言

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价值观无、道、德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

“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终于“无”。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

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守柔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

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

善用人者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政治观无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

【第5句】: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有关好学、学好的名句[正确22答]

中国近现代上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人物均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老子,找到了以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

严复强调:“《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魏源则视《道德经》为“救世之书”,曾国藩甚至提出“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吴虞称老庄为“反专!#%^制的消极革!@#&命派”。胡适特别推崇《淮南子》体现出的的治国理念,认为这一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不谋而合。

陈寅恪先生既钟情于中国传统又执著于自由之精神,他认为,中国民族之本位,乃道家之真精神,与西方学说相反而相成。发掘老子思想中被尘封的理性思想,从中国的传统中找到了长期被忽略的宝贵资源,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所应复兴的对象。

17355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