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论语前四章中表达礼的句子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和解释

【第1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意思: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第2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第3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仁心之善、礼行为之善、由心而发的礼是为真礼也、仅仅就礼而礼的是为虚礼也、一人如仁礼俱在则其人善、一人若仅礼无仁则其虚伪也、一人若只仁弗礼则不拘礼而其性爽也、一人若无仁无礼非人禽兽也

百度知道

【第2句】:论语中关于礼的名言

礼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享礼,有容色。先进第十一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第3句】:孔子一到五章中关于以礼治国的句子

【原文】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

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2•3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2•20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

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

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

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原文】3•2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原文】3•6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

【第4句】:《论语》里关于“礼”的名句有哪些

【第1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第2句】: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第3句】: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第4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第5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第6句】: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7句】: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第8句】: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第9句】: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第10句】: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第11句】: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第12句】: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第13句】: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见南子,子路不说.【第14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15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16句】: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第17句】: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第18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第19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20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第21句】: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第22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第23句】: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第24句】: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第25句】: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第26句】: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第27句】: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第28句】: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第29句】: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第30句】: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第5句】:论语中关于礼的名言

【第1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

【第2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是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第3句】: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第4句】:有子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说:”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第5句】: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

能够完全地按照礼的真精神侍奉君主,能够依中庸之道去行礼。却被人当做是谄媚。

【第6句】: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第1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意思: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第2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第3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仁心之善、礼行为之善、由心而发的礼是为真礼也、仅仅就礼而礼的是为虚礼也、一人如仁礼俱在则其人善、一人若仅礼无仁则其虚伪也、一人若只仁弗礼则不拘礼而其性爽也、一人若无仁无礼非人禽兽也

够吗?不够请继续追问哦

【第7句】:论语中可以体现出孔子重礼的句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解读】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非常重视礼的规范性。

【第8句】:从《论语》中摘抄不少于10个关于礼的文段

【第1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第2句】: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第3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第4句】: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第5句】: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第6句】: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第7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第8句】: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第9句】: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

【第10句】: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第11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第12句】: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第13句】: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第14句】: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第15句】: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

【第16句】: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杨货》)

【第17句】: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第18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第19句】: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第20句】: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亲,希望能够帮到您。

15215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