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音乐开题报告

佚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音乐开题报告

音乐市一种美好的东西,那么你们知道音乐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音乐开题报告范文篇1:

一、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涵盖了以下内容:拟选题目、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研究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

1.拟选题目。

拟选题目,即作者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拟选题目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向是选定专业中的某一领域作为研究范围,而拟选题目需要对研究范围加以限定,明确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拟选题目是在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研究方向,如果在此基础上拟定论文题目的话,就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如“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小学三年级为例”.该论文题目与研究方向相比,加入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小学三年级为例”两个限定词之后,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通过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在题目中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在论文题目的选择上,“一个好的选题必须遵循两大标准: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何谓专业标准?

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何谓问题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彭玉生提出了“好问题”的四个评判标准:“具体、集中、原创、意义。”[2]

2.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陈述的核心是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出于何种考虑选择此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研究意义可以理解为研究目的,需要说明:通过研究回答什么问题,选择什么方法展开研究,其研究对音乐实践或音乐理论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是从两个不同层面对论文选题展开陈述,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实际陈述中要求做到具体、客观,具有针对性,语言表述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切忌语言表达的空洞、抽象。如某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位论文论题“浅析京剧类节目在央视春晚的生存现状”的选题依据陈述如下,较好地达到了上述要求。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京剧艺术号称“唐三千宋八百”.从1983年央视春节晚会首次举办以来,央视春晚逐渐发展成向全世界展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窗口。京剧在首届春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转,京剧在春晚节目中呈现出:时间与比例减少,剧目选择范围狭窄,演唱演员与演出方式的固定性、程式性体现不完善等发展趋向,体现了京剧在央视春晚的地位不容乐观。梅葆玖先生认为振兴京剧应在细节和实处着手。他说:“我不反对歌舞类节目多一些,以迎合80后、90后的观众。但在民族的大节日、大晚会上,就应该给国家最传统、最正规的节目一个展示的机会,哪怕在黄金时段唱10分钟也好啊”.

3.选题的研究现状。

选题的研究现状是对本论题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总结、综述,即文献综述。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找出与本论题密切关联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如论文、期刊文章、专著等进行总结、评述,其目的是让研究者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寻和明确本论题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找出已有研究成果对当下研究的启迪和指导。

由此看来,文献综述是确保论题具有可行性和实际研究意义的前提,是论文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障。

要做好文献综述,不仅需要注意搜集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更要把握其中的“综”与“述”的关系。

文献综述中的常见问题是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记“流水账式”的面面俱到的记录,缺乏对资料的判断、筛选和大胆评论。需要明确的是:“综”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目的、有层次的归纳整理,“述”是对归纳整理的文献进行大胆、深入的评述。“综”是“述”的前提,“述”是在“综”基础上的提升。“述”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要做到有理有据,切忌无话找话,流于形式。

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是在继承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陈述研究者计划从哪些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如何展开研究,具体步骤是什么。

当研究者对以上问题有了清晰的把握,并通过文献综述明确了前人已有研究成果,那么,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将在论题的逻辑推理过程中清晰、具体的展现出来。

从形式上来说,开题报告中拟研究的内容是研究问题的具体化,而论文提纲是研究内容最为直观的陈述方式。“撰写提纲是作者思路定型的过程,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是作者思路外部形态的一种体现。”[3]89通常情况下,论文提纲包含:标题与副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材料。提纲的常见形式有:简略提纲和详细提纲。在开题报告的“拟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中,建议以详细提纲的形式进行陈述。内容详实的论文提纲有助于研究者明确思路、贯通文脉;有助于开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全面了解研究者的思路,并提出合理建议。

5.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是衡量一篇论文学术含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内容上看,创新性的音乐论文应该是在所研究的课题范围内对某些旧观念的否定,并提出新的见解,在实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进展,并能把一些分散的材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用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加以论证而得出新的结论。”[3]35简单说来,创新点的陈述突出的是与前人的研究相比,研究者用什么方法,从什么切入点,或使用什么论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相对于硕士或博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对创新性的要求较低。特别是结论的创新对本科阶段的学生较难,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论据等某一个方面的创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可以实现的。

研究的重点、难点是与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者在明确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对论题的认识和把握,找到个人思路中的重点、难点,并进行详细的陈述。

6.研究进程安排。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位论文,研究进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时间上明确论文工作的整体安排,促进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有足够的投入,以确保学位论文顺利完成。

7.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衡量一个论题学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考查论题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的重要依据。没有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不全的开题报告犹如无源之水,既无法对论题的可行性做出推理分析,也无法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推动对论题的研究。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的呈现应特别注意各个学校对其格式、形式的具体要求。

二、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清楚了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之后,还需要明确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开题报告中的七项主要内容中,除研究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以外,其他五项内容:拟选题目、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

拟选题目,也就是论题,处于内在逻辑关系的中心,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是研究者对论题的典型性、特殊性及研究目的的把握,选题的研究现状是研究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评述,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是研究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是深入研究的具体呈现。在选题的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思路的对比中,才能突显和说明研究者的创新。反之,研究者只有在全面搜集资料和掌握、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研究内容中的重难点。

对开题报告各项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在开题报告的写作中建立逻辑思维,用整体的观念对待开题报告。

音乐开题报告范文篇2:

一、创造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创造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创造力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培养创造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在于教育。现在社会所缺少的是创新性人才,而创造力的培养要靠教育,而且要从小培养起。因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显得格外重要。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的。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树立创新意识;不仅如此,创造力的养成更应该贯彻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特别要贯彻于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意义我国2001年颁布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美国的空军阿诺德将军曾说过:“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笔者对一些资料文献的收集阅读发现:对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非常多,很多专家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岳慧兰老师在《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中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中研究幼儿创造力。她从对幼儿创造力认识水平与培养方式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现状研究面对现存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已倡导多时,素质教育延伸出的全面教育,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音乐属于审美素质的一个领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音乐素养,而不是要教育出、创造出一个音乐家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方式,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进行早期的音乐启蒙,通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现今的幼儿园中,基本能实施五大领域的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活动也越来越重视。

王媛媛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中对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如下问题: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兴趣和创造里培养;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课堂模式程式化、忽视幼儿主题性发展,教学方式较单一。

董霞的《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指出: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对音乐的特殊性及音乐教育特点认识不足……不注重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

由此可见,目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问题。这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努力。

三、有关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李素萍(2004年)在《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中提出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增强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指出要借鉴国内外六只能够音乐创新教学的先进经验。王子婴(2024)在《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中提出以下观点: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环境。

董霞(2007)在《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写道: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快乐的学习音乐,利用多种音乐元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在节奏感的训练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歌唱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已有一些,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些许问题,笔者计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能有所帮助。

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论述:

一、理论价值现阶段,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幼儿睡觉时喜欢听摇篮曲,听着妈妈哼的摇篮曲幼儿就会特别有安全感。幼儿也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音乐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有研究发现,胎儿时期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幼儿,在出生之后,在听到同样的音乐之后,就会显得特别安静。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一种培养儿童各方面技能的途径,不仅仅是要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更不是把幼儿培养成音乐家。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贯穿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

当前有关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研究有一些,笔者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际研究有所帮助。

二、实际价值0--6、7岁的幼儿,特别是3--6、7岁的幼儿一般都处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任务就成了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之一。

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有了理论支撑的实践才更科学,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希望能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做出一些贡献。

写作过程中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一、研究方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研究》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

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本选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的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研究。对现有的有关文章进行梳理总结;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策略。

2.案例分析法--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幼儿的所特有的发展规律:幼儿的活动具有随意性,不受成人的任意摆布。对于学前教育研究来说,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很常见而且有用的研究方法。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会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来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

3.观察法--在实习期间,我对无锡正兴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二、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图书馆和实地收集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写作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

2.国外对此问题的论述情况

(三)研究方法p副标题e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观察法

二、创造力的培养寓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之中

(一)创造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创造力的含义

2.创造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3.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因素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创造活动

1.教师改变观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树立幼儿的创造意识

3.给予幼儿创造空间,实施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4.肯定幼儿的创造行为

(二)创设一定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1.提供充足的音乐材料

2.给幼儿充分的表现机会

(三)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创造力,要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计划进度安排及其内容(参考文献目录):

2024年12月--年1月收集资料阶段

年1月--年2月分析资料阶段

年2月--年3月开题报告形成阶段

年3月--年4月论文写作阶段

年4月--年6月论文修改及形成阶段

参考文献目录:

1.杨帆:新教育理念下的现代幼儿音乐教育[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林文全文数据库,2024(01)

2.云瑞芳:儿童版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3.李素萍: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漆玲玲: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王晓霞:论音乐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黄河之声,2024(20)

6.张建萍: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D],河北大学,2007

7.董霞: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5)

8.见福增:中国幼儿音乐教育问题与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03)

9.郑玉香: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5)

10.伍荣生:浅谈音乐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11.王媛媛: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2.张洁: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音乐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13.王巧玲: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24(12)

14.崔学荣:音乐教育创新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15.冯振琦:谈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共性[J],艺术教育,2005(01)

16.梁玉春,张丽娜:加强情境创设,培养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4(10)

17.尹爱青,李力红:音乐教育主体性目标体系设计--创造性部分[J]中国音乐教育,2000(03)

18.廖施聪: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众文艺,2024(17)

19.史铎: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

20.杨喜丽:刍议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24(09)

21.岳慧兰: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03)

22.许婕:论音乐教育中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12)

23.陈新晖:论创新型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03

24.刘冠华:创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24(02)

25.齐璐: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的结构、发展特点与类型[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24(02)

26.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09)

音乐开题报告范文篇3:

论文题目: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傈僳族“阿尺木刮”

一、选题背景

滇西北流域生活的傈僳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样式及种类,在人类学的视野里,滇西北傈僳族的木刮文化传统是傈僳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滇西北文化模式的集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阿尺木刮”是以傈僳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的极具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民俗艺术事项。长期以来,音乐学界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音乐形态、音乐种类等方面进行的记录和调查,而“阿尺木刮”的生成环境、生成因素以及在历时与共时的交集中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最能真实直接表达文化个性的民间歌舞事象,是每个民族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不能脱离其生长、延续的空间、时间以及人们的音乐行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由黄凌飞老师引荐跟随着云南大学的罗梅老师,一同前往怒江参加傈僳族的阔时节活动,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阿尺木刮”这一具有傈僳族传统气息的歌舞种类,让笔者真正感悟到傈僳族歌舞所具有的完整而充满张力的文化独特性,故选择其为硕士阶段毕业论文的主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1、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无论是从人最为基本的人权问题开始发生了改变,还是从学术研究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阿尺木刮”是维西县特有的傈僳族传统歌舞,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的关注度较为广泛,将这个地区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特征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地区各个族群之间音乐文化内在的本质。将云南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置放在音乐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背景中。笔者试图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这一歌舞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分析,运用音乐民族志的分析和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方式来呈现文本,这样对“阿尺木刮”进行专门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傈僳族“阿尺木刮”过多地运用音乐本体来分析其的音乐的特征,对于这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概念体系、音乐行为的描述很少。只有对于这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和阐释,才能够从生成机制中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该民族的音乐。

(二)研究意义

在研究对象确立的同时,尊重其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和其音乐文化的地性知识,力图客观地呈现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通过对“阿尺木刮”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其文化内涵、族群中的族性认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更深刻地认识傈僳族的“阿尺木刮”,预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运用音乐民族志这样一种阐释性的理论范式;以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为理论视角,将维西地区的傈僳族“阿尺木刮”放在声音及意义的社会背景中,拓宽了艺术审美的视野与领域。人类学家赖斯先生在梅里亚姆的三维模式基础上所提出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持——个人创造和体验”整体模式的运用,体现重视共时研究与历史性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于维西地区傈僳族村落调查,以个案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采集和收集大量的“阿尺木刮”一手资料,对“阿尺木刮”进行音乐人类学的分析和研究,期望通过理论的层面阐释“阿尺木刮”更深刻的内涵和其背后的意义,并使的维西地区傈僳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得到多维多元的展示,使得大家能够更好的认知傈僳族的文化内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维西傈僳族文化学者林永辉收集整理的《维西县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文章中对于“阿尺木刮”起源有如下论述的:傈僳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氐羌部落的一支,经历了漫长的迁徙,直至怒江州、迪庆州维西县一带。“阿尺木刮”是维西地区傈僳族祖先创造且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歌舞事象,当地人在长期的游牧、迁徙生活中,与羊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且通过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形成的一种相互间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维西县文化馆非遗在中心主任和琼辉老师讲述:山羊是傈僳人的图腾,并且傈僳族人是很敬重山羊的,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傈僳族有一位很美丽漂亮的女孩,不小心被村子里的头人看上了,头人想要娶这位女孩为妻,但是女孩不同意这门婚事,连夜她就抱着两头小羊上山去了,为此躲避头人的婚礼。躲在深山密林里的女孩,无时无刻地觉得孤独和寂寞,因此身心如此痛苦,只有把羊当作自己的朋友,跟它们交流。她学习羊的叫声来唱歌与羊进行对话,学习羊的动作来跳舞与羊进行玩耍,久而久之就有了这种舞蹈,并且得以传承下来。在“都市时报2024~2024‘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系列报道、十七香格里拉傈僳族“阿尺木刮”中的论述为:“傈僳族属南迁的古氐羌人,从古代移民的画卷中可以看出,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在漠北悠远的星空下南迁,为祈求族群幸福和平安,首领们会选择适当的节日祭祀,祭祀的羊儿歌舞即是起源。”

叶枝镇新洛村“阿尺木刮”国家级传承人熊自义老人告诉笔者,傈僳族的祖先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几乎与外界不往来,天长日久都过着采集、狩猎、游牧的生活。与山羊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傈僳人每天都要将山羊放到山上,在这个孤独寂寞的过程中放牧的傈僳人与羊朝夕相处,时常观察着山羊的声音、动作和体态,观察山羊在吃草、在玩耍时候的各种习性,为了消除孤寂常常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声音。日积月累,形成了傈僳族最为原始和精彩的“阿尺木刮”。同乐村大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有关于“阿尺木刮”的美丽传说“相传同乐村在最早的时候是不叫同乐的,以前是叫“罗托腊”,在几百年前,有两个夫妻从外面私奔而来,悄悄的偷住在的大河边。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后代,只是孤独地住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妻,老的夫妻问他们“你们从来哪里”,他们回答说“我们来这里玩的,今天晚上能来你这里住吗?”回答说“好的”,之后在夜里的聊天过程中,他们就聊了彼此的来意,如他们是从哪里来到这的、他们叫什么名字等等,在这样的聊天中两对夫妻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年轻的夫妻问他们,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年长的夫妻说名字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来的时候带着一匹小骆驼,在用我们的当地话来说就是“罗托腊”也就是骆驼来的意思,那么我们就把这里叫做“罗托腊”这个名字。年长夫妻说“我们两个是因为彼此间相亲相爱才跑到这里来生活的,而你们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所以才来到这里的,我们情况都一样,要不我们就做一家人吧”,从此这四个人就一直生活在了一起。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大量的查阅相关的地方民族志、文化志、社会历史调查等文献资料,了解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相关记载与知识背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收集和整理以及归纳以往研究成果,从其中探寻出自己的研究视角以及切入点。

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维西县的叶枝镇及周边村寨进行田野调查,运用主位与客位进行系的统调查,从个案入手,主要是对当地民间传承人、当地的领导部门、参与活动的群众等不同人群多方面进行采访,观摩并加入到当地群众举行“阿尺木刮”的活动,走访当地民俗生活,向当地民众研习“阿尺木刮”的方式、意义等,以便后期研究。笔者以局外人的视觉和局内人的视觉参与和观察的双重身份开始调查工作,与当地的傈僳族族群生活在一起,以便更加深入了解傈僳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构成,以便深入了解其思想与行为,更好研究“阿尺木刮”。将第一手田野资料与田野资料结合,从中寻找新的发现和视角。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

绪论7-11

(一)选题缘起7

(二)选题目的7

(三)研究意义7-8

(四)研究现状回溯8-10

(五)研究方法10-11

1、文献搜集法10

2、田野调查法10

3、深描10

4、综合研究法10-11

第一章“阿尺木刮”发生的生态环境11-17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自然生态空间11-13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人文生态空间13-17

一、服饰、饮食和居住13-15

二、宗教信仰15-16

三、民俗风情16-17

第二章傈僳人历史记忆中的“阿尺木刮”及其展演活动17-26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历史记忆17-20

一、傈僳学者的“阿尺木刮”记忆17-18

二、传承人的“阿尺木刮”记忆18-20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展演活动20-26

一、展演活动相关概述及其活动说明20-22

二、展演活动过程22-26

第三章“阿尺木刮”构成要素26-35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构成要素26-30

一、歌词特征26-27

二、音乐形态特征27-29

三、体态特征29-30

第二节代表性艺人访谈实录30-35

一、歌者熊自义30-31

二、李碧清与“阿尺木刮”31-35

第四章“阿尺木刮”的文化解读35-45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时空构成与音乐行为35-39

一、“阿尺木刮”的时空构成35

二、“阿尺木刮”的音乐行为35-37

三、“阿尺木刮”中所传达的社会秩序37-39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生存根基39-45

一、“阿尺木刮”的历史构成39-40

二、社会群体维护中的“阿尺木刮”40-43

三、个人创造和体验中的“阿尺木刮”43-45

结语45-46

参考文献46-47

附录一47-49

附录二49-51

致谢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杜亚雄:《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陈一.:傈僳族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6)

[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4.4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傈僳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4.11

[5]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黄昌莉.从创世神话中探讨傈僳族的远古生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1)

[8][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译,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

[9][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自强.三江奇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8

[11]林永辉.维西傈僳族民间音乐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24.12

[1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

[13]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4]鲁建彪.傈僳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4.11

[15]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05);

[16]聂乾先.云南民族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4

[17]彭兆荣:《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中国音乐学(季),1999年第3期;

[18]斯琴高娃、李茂林.傈僳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5

[19]斯陆益.傈僳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1

[20]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1]汤亚汀:《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高校音乐学院人类学E-研究院;

[22]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下),载《中国音乐学》(季刊);

[23]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M],云南:维西傈僳族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2006年

[2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资料集成》,2006.10

[25]《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云南省编辑组.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26][清]余庆远.维西见闻纪[M].维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印,1994.6

[27]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28]杨杰、贺丽芬.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J].民族文化研究,2001.4

[29]周凤萍,《傈僳族“阿尺木刮”艺术特征》,《民族音乐》,.6

[30]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人民音乐出版社;


看了音乐开题报告范文

1515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