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心理实验报告

佚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心理实验报告

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是心理学发展的必要前提。那么心理实验报告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心理实验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1:

有关“划消测验”的心理实验报告

一、题目:划消测验

自变量:所用时间t值、准确度A 因变量:工作效率E

控制变量:限定工作量e(表示检查过的符号的个数)

二、研究者:

徐庄烨、徐亚玲、辛芙

三、前言

划消测验是比较不同个体在完成工作的速度和准确性上的差异的常用测验。自从19世纪末以来,划消测验曾用来了解和比较被试的知觉速度、辨认的准确性、注意力、智力落后、疲劳、校对工作的效率等。为了完成划消任务,被试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准确而迅速的在许多类似的对象中辨认出规定的特定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被试的坚持性、意志力、是否易疲劳等。

四、方法

(一)被试

(二)仪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三)生产厂家:北京心灵方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四)程序

1、实验材料是一张随机分布的数字表,含25×25个数字。事先规定3为划消目标。要求被试逐行检察数字表,通过点击划清其中的目标数字。当被试认为划消完成后结束实验;

2、本实验分为安静环境与有干扰的环境。被试先后在两种环境中完成划消任务。

五、结果

1、由表1数据可知,划掉个数c、漏划个数o、错划个数w差距不大;

2、从工作效率E来看,被试一的工作效率E的最高,被试三的工作效率E最低; 3、从精确度A来看,被试三精确度A最高,但用时T最多,被试二精确度A最低,但用时T相对较多。

六、讨论

1、实验数据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需要安静条件下进行实验的数据 2、实验次数少,被试者少,实验数据没有说服力

3、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第二次试验时,被试心理更放松,操作更熟练,产生了练习效应,使得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4、实验需要测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稳定性,但在该实验中,被试会比生活中更加专注,所以被试的划消工作效率与他平时一般工作效率不一定一致 5、总体工作效率约为0.693

七、结论

1、被试一的工作效率与总体稍有差距,比总体平均水平略高一些,被试二、三略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2、总体的工作效率不高;

3、男女在工作效率上差异略大,男性注意稳定性低于女性。

八、参考文献

《心理实验指导书(普通心理学)》P8-10

九、附录

表1 划消实验三个被试的相关数据表

平均数1为每个试验者工作效率的平均数;平均数2为每个试验者精确度的平均数。

十、摘要

了解划消测验,学习限定工作量的实验方法,测定划消任务的个体差异。

年10月25日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2:

信息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以40名大二本科学生为被试,考察信息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练习可以提高画线的准确性;(2)无反馈组的画线准确性的成绩提高不显著,反馈组的画线准确性的成绩提高显著。

关键字:反馈练习画线准确性

一、问题的提出

反馈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心理学家很早就将信息反馈应用于动物的研究中,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的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反馈就是巴甫洛夫反射说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有返回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现在,信息反馈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如在考试之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的成绩分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进。

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实验研究揭示出信息反馈对遮挡画线准确性的影响。本实验的研究假设是:有反馈前测后测的画线准确性差异显著,无反馈组前测后测差异不显著;有反馈组和无反馈组两组的后侧成绩差异显著。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专业本科生4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将40名被试随机分派到两个组(反馈组和无反馈组)中,每组20名被试。

2、实验材料

1) 一张10cm×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2) 镜框一个,短尺一把(最小单位为毫米),用于测量被试所画直线的尺寸长短。

3) 两支笔,用于画线和记录实验结果。

4) 每个被试3张卡片,编号分别为A1、A2、A3,分别作为被试练习前(前测)、练习和练习后(后测)测试被试画线的结果。

5) 一条长30cm的纸带,方便固定被试与白卡片之间的距离。 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两因素(“有反馈”与“无反馈”)的实验设计。每2人为一组进行实验。共20组。一人作为被试,一人作为主试。进行完反馈组实验后,两人交换角色。被试分组与实验处理安排如下:

表1

前测 练习 后测 反馈组(20人) 画20次 画80次 画20次 无反馈组(20人)

画20次

画80次

画20次

3、实验程序

1)让被试1(有反馈组)坐在桌边,在其正前方距离被试30cm处放一个装有白卡片的镜框,白卡片上画有2cm的直线。在镜后放置一张A1的白纸,被试手拿笔放在镜框后,镜框挡住被试的视线,不让其看到画线的手和所画的线。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导语:

“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笔,眼睛看着镜框内的黑色平行线,用笔在白纸上画横线,要求按照你看到的线的长短画,使自己画的线与镜框内的线段一样长,画线的时候,你不能看见自己画线的手和正在画的线。总共画20次,先从左边画起,你可以左右移动画线的手,但不要移动胳臂,头部和变换身体的坐的姿势。”在确认被试明白上述指导语后,开始前测,完毕后准备进行练习实验。

2) 主试换一张编号为A2的纸,对反馈组被试说以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你每次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线的结果是多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并与反馈的结果进行对比。如果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些,如果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话长些。总之,要求你尽量把线段画的准确些。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被试每画完一条线,主试就尽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画线的结果,如“长了”就报告“长了”,如“短了”就报告“短了”,如果正好为2cm,就报告“相等”,直到画完80条线段,结束练习实验。

如果是非反馈组,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每画完一条线时,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按照一致的画线标准尽量画出与标准线段尺度相等的线段。如果自己感觉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些,如果感觉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话长一些。总之,要求你尽量吧线段画的准确些。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3) 主试再换一张编有A3的白纸,并对反馈组被试说如下指导语:“现在请你再画20条线段,我这次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请你尽量画的准确些。”

如果是非反馈组,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再画20条线段,按照一致的标准尽量画出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 4)主试与被试交换角色,用A1、A2、A3三张白纸,按照上述的方法和无反馈组的指导语(练习时每次画线的结果不反馈给被试)进行实验,其他实验过程与上述实验相同。 5)主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并整理实验结果。

所有数据资料的计算、统计均用spss16.0版统计分析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本研究的统计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和t检验。

图1 40名被试前测后测误差平均数的变化

观察图1发现后测的误差平均数相较于前测的误差平均数总体有所降低。降低的显著性水平可进行t检验。

表2 前测后测的误差平均数及标准差 前测 M 0.454

SD 0.223

后测 M 0.328

SD 0.146

通过对40名被试的误差平均数进行他检验说明,被试前测后测的差异显著,(t39)=3.219,p=0.003<0.05。

2、 反馈组与无反馈组的比较

图2 反馈组无反馈组误差平均数的变化

观察图2发现无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要高。

表3 反馈组与无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及标准差

反馈组 M 0.2813

SD 0.092

无反馈组 M 0.3744

SD 0.11743

三、结果分析

1、 被试前测后测成绩比较

通过对反馈组和无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进行t检验说明,反馈组和无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差异显著,t

(38)=—2.11,p=0.004<0.05。

3、 反馈组前测后测与无反馈组前测后

测的比较

图3 反馈组与无反馈组前测后测的比较

图3的柱状图显示反馈组的前后侧差异比无反馈组的前后侧差异要大,具体分析如下:p副标题e

1)反馈组前测后测的比较

表4 反馈组前测后测误差平均数及标准差

前测 M 0.4389

SD 0.206

后测 M 0.2813

SD 0.093

通过分析反馈组前测与后测的误差平均数,发现后测的误差相较于前测大大减少。通过对误差平均数的t检验说明反馈组被试的前后侧误差平均数差异显著,t(19)=3.276,p=0.004<0.05。 2)无反馈组前测后测比较

表5 无反馈组前测后测误差平均数及标准差

前测 M 0.4691

SD 0.244

后测 M 0.3744

SD 0.174

通过对无反馈组前测后测的误差平均数进行t检验,发现无反馈组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t(19)=1.519,P=0.145>0.05。即虽然后测成绩对于前测成绩来说略有提高,但依然差异不显著。

显著,练习可以提高被试的画线准确性。 2、 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反馈组和无反馈组在后测的成绩中,误差平均数差异显著。这是由于不同的实验条件造成的。对于反馈组的被试来说,在80次的练习中,每当他们画完一条线时,主试就会及时的告诉他们是“长了”、“短了”,还是“正好”,这样被试就能够根据主试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他们下次所画的线的长短,这样经过主试的不断反馈和被试的不断摸索,画线的准确性就提高了。

相反,对于无反馈组来说,虽然他们也进行了80次的练习,但在练习的过程中,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画线,而得不到准确的关于线段长度的反馈,因而在进行了80次的练习之后,成绩依然没有显著性的提高。

总体来说,本实验结果验证了预期的实验假设。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实验过程中,镜框不能全部挡住被试的视线,主试在测量线段的过程中不小心脱口而出被试画线的长度。另外,由于主试不是同一个人,因此主试的指导语、语气以及对被试的要求的不同都会对被试产生影响。由于实验是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的,因此其他组提前完成实验会给被试带来焦虑的情绪,另外,其他组的被试的提前完成会产生说话等嘈杂的环境。所有这些严格来说都会对实验产生一定的影响。

还有就是被试的同质性问题。在40名被试中,有几位在先前有过绘画方面的训练,这样的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的最终结果。

四、讨论

1、 练习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

本实验发现,在进行80次练习前,被试的误差平均数显著高于练习后的被试误差平均数,说明练习对被试画线的准确性效应

五、结论

1、练习可以提高画线的准确性;

2、无反馈组的画线准确性的成绩提高不显著,反馈组的画线准确性的成绩提高显著。

参考文献

邢淑芬,俞国良,林崇德.().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失败后的影响效应.心理科学,34(5):1079—1084.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3:

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

1.教学目的 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2.实验程序

2—1 准备工作。

2—1—1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2—1—2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现或消失。

2—l—3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2—2 正式实验。

2—2—I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2—2—2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其他不同角度。

2—2—3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2—2—4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3.结果

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4.讨论

4—1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4—2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4—3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


看过心理实验报告范文

1526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