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关于环境美育的优美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环境描写的美育渗透

语文课教学,不单单是讲解和分析课文,更为重要的是用课文教学生。

这就需要艺术化的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启迪和感染。

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做,才能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呢?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文,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需要认真研读教材,领悟教材中的美,还要教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美。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将美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环节中,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了美的味道,进而才能让学生去感知美、感受美、感觉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感觉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审美规律,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渗透。

  一、创设意境感知美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受到感官刺激的吸引。

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尽可能直接感知审美的对象,对其产生美的感受。

如郦道元的《三峡》中所描写的奇山异水。

写山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写水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奔放美;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清悠美;秋季林寒涧肃的凄婉美。

教材中描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对于生活在乌鲁木齐的孩子门非常陌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把教材里景物描写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感受。

通过直观的音视频画面,让学生在惊叹的同时,心生向往之情;闭目回味,神游其中,感受到美的所在。

然后一语惊醒“境”中人,让学生谈观赏后感,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二、深情朗读感受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定量的散文篇目,散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刻画、描写景观、抒情写意等方法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整齐的节奏和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

通过深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美。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努力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喜悦的心情读出来。

作者在描写春天时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可以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这里基调是热情,愉快的。

我们可以以作者的感受为线索,用明朗的声音去读。

学生知道这是作者情感的外露,从而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美,感受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心情。

  三、品味词句感觉美  初中学生限于知识和阅历,对文章的理解多是表象的,要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感悟是非常重要。

我们教师要深入文本,斟酌字句,推敲情感,学会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挖掘意趣。

只有对语文教材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仔细品味,才能带着学生去的感觉到文本中潜藏着的美。

如教授《羚羊木雕》一课中,发现有两个字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个是“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中的“攥”。

“攥”有紧紧地抓住的意思。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刀,要紧紧地抓住,在这里不是刀有多重,而是我的心情很沉重,沉重的原因是我很喜欢这把小刀,只是马上要还给朋友万方用来换回羚羊木雕,还真有些舍不得。

第二个是“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的“掏”。

“掏”字充分表现了我要用这小刀换回羚羊木雕的不好意思开口,因为担心这样做会破坏我和万芳的友谊,我心情很复杂,而这这种复杂源自于心理的压力,我怕破坏友谊,害怕背上说话不算数的名声。

这两个字有助于理解我被父母逼着要回羚羊木雕的无奈。

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世故圆滑,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能在品味鉴赏中发现、感觉、理解。

在这个过程我们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多让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绝不能用讲、练、问代替学生的感觉和鉴赏的过程。

  总之,语文中的美育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在语文教学和塑造人格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奇妙情境美妙情感,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诗词名句,有强烈感人的生活色彩浪漫情怀等都是我们进行美育渗透的凭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美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特征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切切实实受到美的熏陶、启迪和感染。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环境描写的美育

提高生的教育,应做美育与教育之中,具体做法如下一、寓美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

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

寓美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如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热爱、欣赏音乐美,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感享感;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认识色彩美、线条美、图形美、造型美,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当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也有美育教育的内容,在各科教学中均应渗透美育。

此外,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开拓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寻大自然的韵律美,认识事物的规律是获得美感享受的关键因素。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美育教育

【第1句】:开展课外美育活动。

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这种美育活动之中,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

如举行定期的文艺汇演、比赛活动,举办艺术节、知识节、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之中,到社会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净化情感,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认识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认识科学技术、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热情。

当然,应当注意的是,开展课外美育活动,应当加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而不能流于形式,流于一般性活动,否则就会失去美育活动的意义。

在活动进行之前,应当向学生讲明活动的要求、意义,避免走马观花看热闹倾向,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思考、探求。

活动之后,进行总结,应当布置相应的“作业”,使美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第2句】:建立课外美育活动小组。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建立课外美育活动小组,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深化、延伸课内学习,“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课外美育活动小组的天地里,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努力地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爱好、专长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在某一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例如,在泥塑小组,学会把普通的泥土变成美丽可爱的塑像。

在刺绣小组,学会用平常的针线绣出精美的图案。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美育教育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说,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浸入学生心灵的美育。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熏陶,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美育功能。

校园环境包括操场绿化、标语、景点、塑像、长廊、教室等诸多方面。

作为求学求知场所的校园环境应当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能够显示一种校园文化氛围。

翠绿缤纷的花草树木,给学生以清新、恬静、生机蓬勃之感。

积极奋进的雕塑,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简洁有力的标语、名言、警句,昭示一种精神,规范鲜红的路标,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一幅科学家画像,就是一座丰碑,在无言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向着科学的峰巅攀登。

一个整洁、明朗、有序的教室,能够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化、清新的感受。

美化校园、绿化校园,使学生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的意志,振奋学生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文明形象。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熏陶是积极的、深远的,学生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这种影响、熏陶。

如何实施幼儿园的美育

美育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孩子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幼儿时期是是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好阶段。

学前儿童美育教育的任务是:教给儿童关于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

初步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幼儿美育有其独特之处,它是以声音、颜色、线条、动作、表情等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感染幼儿,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接受教育。

幼儿阶段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智商、情商。

一个人一生的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

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幼儿这一宝贵启蒙阶段,启发幼儿学会用发现美的眼睛观察生活,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好事物的理解能力及欣赏能力,使他们在长期美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呢

  一、美育教育在环境布置中的应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

环境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幼儿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在优美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中,能够唤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兴趣,因此,我们在创设环境时,无论是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还是班级环境布置、活动区的设计都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性,动手之前要弄清楚,我们要建立怎样的环境,达到怎样的目的,布置的环境对幼儿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幼儿我们要设法让他们参与到创设美的环境活动中来,比如:在冬季创设《天冷我不怕》班级布置,我们就是让幼儿自己设计手套、围巾、帽子样式和花纹。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他们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自己参与创设的优美环境中接受美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环境包括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清洁整齐是美的标志,同时需要有鲜明的色彩和活泼的形式幼儿园的环境应做到整洁化、绿化、艺术化、儿童化,成为花园式的儿童乐园。

环境中的用品以及设备应该大方、美观、简洁,这会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二、应用绘画歌舞等艺术形式以及游戏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   幼儿的身心发育具有情绪性波动大、以象形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因此,唱歌、跳舞、画画、听音乐、讲故事等对孩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引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所以,幼儿园里可以选择一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儿歌、幼儿歌曲、幼儿舞蹈、儿童绘画、甚至诗歌等让孩子学习,并通过学习帮助幼儿认识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发现其中的美。

  我们有很多儿歌,如:《小花狗赶集》、《大骆驼》等,少儿歌曲,如:《小乌鸦》、《我的好妈妈》、《不再麻烦好妈妈》等。

通过这些起伏押韵的韵律、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旋律,可以让孩子受到声律美的熏陶,联想到一幅幅优美的民俗画,很自然地接受到美育教育。

  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游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很容易记住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并通过游戏再现,比如:扮演“商场”里热心的营业员、做“时尚屋”的小小发型师、办“娃娃家”游戏、扮演小医生、小护士去关心病人等等。

游戏还能够推动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并创造美。

比如:手工,

幼儿通过把材料进行分类、裁剪、粘贴等完成一件作品后,可以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这种自己设计、自己表达、自己创造的活动,将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追求。

因此放手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创作,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趣味,促进幼儿通过思考和实践把自己对美的理解付诸行动的好方法。

  三、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幼儿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大自然赋予孩子原生态的美,城市生活同样充满了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善于细心观察,选择其中能为孩子理解的事物加以引导,同样可以提高幼儿认识生活、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比如:壮观的立体交叉桥、变幻的霓虹灯、宽广的大马路、雄伟的高楼大厦等。

,让幼儿通过观赏现代文明成果,自己设计未来城市等活动,促进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懂得学习、创造的重要意义并更加热爱生活。

  我们还要不断地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幼儿热爱生活,活泼、开朗、乐观、自信。

在帮助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幼儿用眼睛看、用耳朵仔细地倾听,要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表现出他的感受,表现出他的想象和思考。

这样的美育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情商。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常常被自然景物的各种色彩、声响、,形态所吸引。

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揭示自然景物中的美。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适当选择一些让幼儿观赏自然现象的课程或者活动。

比如:带幼儿去郊游,看花展、逛公园等,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艺术语言,讲解大自然中的美,提高幼儿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水平,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比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小河、温暖的阳光、嫩绿的小草、挺拔的大树、美丽的小花、等等,让幼儿感受到,只有我们爱护环境,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更美,让幼儿观察小蜜蜂采蜜忙,感受到只有像小蜜蜂辛勤劳动,不做懒惰虫,才能创造甜蜜生活。

让这些美好的事物感染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从美育中学会尊重大自然并从美好的自然现象中受到启迪,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

  四、通过美育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思想的培育   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德育给美育提供了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了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了富有感染力、吸引了的手段,通过每并利用美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德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美育与德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幼儿的审美欣赏能力必不可少。

教育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懂得美、理解美以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授给他们。

  生活中美和丑是相对的,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时,还可以比对丑进行教育。

让幼儿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美好事物到底美在何处。

比如:故事《白雪公主》,我们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什么人坏,什么人行为美。

提高幼儿分辨是非能力。

  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还要注意因人而异。

幼儿在对美的感悟和审美能力上、在艺术表现能力上存在着个体的差异。

因此,在提高大多数幼儿美育质量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个别幼儿的艺术才能,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创造条件;对艺术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更多地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不能歧视他们,也许他们不会演奏某一种乐器的,也许他们画出的东西是四不像,但这些都不会妨碍他们拥有一颗善良的。

  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把审美教育的目标融入孩子日常的生活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全方位地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的人才,从而提高未来社会的公民的整体素质。

中学生认识《美育》的发言稿

从应试教育转化成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

应怎样使这一转变经久地持续下去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

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蛙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它四育之中,影响且规定着其它四育及其功效。

那么,素质教育与美育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我们应该从美育这一命题出发,去探讨一下其中的关系。

美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说法。

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艺术教育。

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是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不仅追求灵魂的完美,而且是超过这种完美的“天人合一” 。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人们思想情感、个体意识的再造。

这一美育观的重新明确,高度地评价了美育的地位与作用,把美育从一般的、泛泛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提的层面中超拔出来,凸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宏观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所折射出的明晰的影了。

从论域范围看,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物质活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

这种关系决定着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德、智、体、劳教育,我们才会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中国儒家的《乐记》、《礼记》,古代的先哲们早就注意到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诗”“乐”的陶冶情性、塑造人格的特殊作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又一独出的建树。

然而,由于科学对教育的异化和当代 “左”的教育思潮的影响.这一教育观念并没有健康地递传下去。

目前,素质教育与美育脱节的根本症结在于:我们的一些同志还没有真正地理解美育的广大而又丰富的内涵,只限于对美育狭义的理解,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再者,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美育以及各种能力培养的联系,我们要深入地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美育贯穿在其中。

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地把素质教育摆在首位,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大大推进一步。

我认为,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把美育渗透在素质教育中,并使之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一、鉴于艺术教育本身在人性塑造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应继续保证并高度重视音乐欣赏、书法美术等课程的设置,使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达到陶冶情操、培育人性、造就“和谐发展的人”的基本目标。

如果个人连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不具备。

他是很难具有美的认识能力和同化能力的。

艺术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人认识到艺术的美,而且可以使人得到美的感染,从而由浅入深地得到灵魂的自我完善。

这是广义美育的基础,是素质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二、把素质教育与美育拧成一条线,把各种课程串连起来,引入正轨的教学实践中。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严重的对立与冲突,但二者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广义上说,“应试”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应该摒弃的是那种误以手段为目的、短视的、片面的“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和美育都不存在排它性,以美育指导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促进美育,正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视点的转移,整体地渗入教学实践中,知识便带上了美丽的光环,吸引学生去汲取,毒探求,去自觉地接受沐浴,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净化。

在这里,美育是润滑剂,美育是催化剂,美育是加速器。

只有美育才能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沟通。

“教学是一门艺术”。

作为艺术的传导者,教师不仅要注意整体的形式美,而且要注意教学本质的思想美和情感美,从形式到本质,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

由于教学风格的不同,这种美的离析和渗透,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上作具体的探讨和实践。

三、我们还应该重视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功能。

我们应该认识到:硬件环境包括校院的总体设计、绿化、美化等建设。

一所设计美观的“花园式”校舍,便自然地透入了设计者美育的构思。

若能让学生身处于一个优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各种美,同时也参于建设这各

在美育管理的实施上,要怎样发挥环境的美感效应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图解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

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

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

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

2024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到2024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到2024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

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

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

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

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

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

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

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

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

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六)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

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

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

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

中小学校应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

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三、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七)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

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按照国家规定的不同学段美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内容要求,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

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一批美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美育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

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

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九)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艺术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

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

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坚持德艺双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十)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

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

(十一)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十二)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

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并予以一定倾斜。

以服务决策为导向,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

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

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准入制度,严格考核要求。

探索建立县(区)美育中心教研协作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十三)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普通高校要根据美育课程开设需要,加快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各地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校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根据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通过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综合改革实践,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

实行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挂牌授课等多种形式,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

各地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水平。

鼓励成立校际美育协作区,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

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互助机制。

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加强经验交流与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加大对中小学校教师特别是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带动各地开展农村美育教师培训。

(十五)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

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

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

继续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文艺社团有计划地赴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讲学团开设专题美育讲座。

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

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

(十六)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规范社会艺术考级市场,强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五、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十七)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履行发展美育的职责,将美育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切实抓紧抓好。

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十八)加强美育制度建设。

坚持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综合改革。

研究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使美育制度规则体系能够及时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九)加大美育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基本需求,建立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

各地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

鼓励各地筹措和利用社会资金对农村中小学校美育走教教师给予专项补贴。

中央财政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尽快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

(二十)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

各地要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抓好一批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纳入校长考核内容,并通过当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自评结果。

制定符合高校艺术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

建立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要全面总结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编制年度报告。

教育部应委托第三方机构研究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二十一)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

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已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

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

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美育质量进行监测。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美育纳入督导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

19676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