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悯农二唐李绅的诗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悯农(二)(唐)李绅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第2句】:求李绅的诗《悯农》二首

李绅(772—846),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悯农

(一)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第3句】:

日:【第1句】:迟日江山丽【第2句】:汗滴禾下土【第3句】:夕阳无限好【第4句】:春来江水绿如蓝【第5句】:遥看瀑布挂前川【第6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月:【第1句】:呼作白玉盘【第2句】:单于夜遁逃【第3句】:疑是地上霜【第4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第5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第6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美景:【第1句】:望湖楼下水如天【第2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第3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第4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第5句】:两山排闼送青来【第6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第7句】:只缘身在此山中【第8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第9句】:浪淘风簸自天涯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能帮到你.有不明白的地方请追问.满意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祝你学习进步!hjjhxrz来自数学辅导团团队。

【第4句】:悯农的两首诗,是什么样的

李绅《悯农》一【原文】悯农chúhérìdāngwǔ锄禾日当午,hàndīhéxiàtǔ李绅像汗滴禾下土。

shuízhīpánzhōngcān谁知盘中餐,lìlìjiēxīnkǔ粒粒皆辛苦。【注释】【第1句】:悯:怜悯。

【第2句】: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第3句】: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

【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编辑本段李绅《悯农》二原文悯农chūnzhònɡyīlìsù,春种一粒粟,qiūshōuwànkēzǐ。秋收万颗子。

sìhǎiwúxiántián,四海无闲田,nónɡfūyóuèsǐ。农夫犹饿死。

注释【第1句】:悯:怜悯。【第2句】:粟:(sù)谷子;栗粟。

【第3句】: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编辑本段李绅《悯农》三【原文】悯农lǒngshàngfúlíér,垄上扶犁儿,shǒuzhòngfùchángjī。

手种腹长饥。chuāngxiàzhīsuōnǚ,窗下织梭女,shǒuzhīshēnwúyī。

手织身无衣。wǒyuànyānzhàoshū,我愿燕赵姝,huàwéimónǚzī。

化为嫫女姿。yíxiàobùzhíqián,一笑不值钱,zìránjiāɡuóféi。

自然家国肥。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存其诗四卷。

【第5句】:悯农一和悯农二的诗

一、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二、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二、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绅

6001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