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杜甫登高表达对国家句子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杜甫的《登高》里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表达在哪一句上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第2句】:杜甫的登高中那句是写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

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品原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白话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第3句】:【《登高》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我个人认为《登高》就没有忧国忧民的心思.前四小句都是写景,一片苍茫寂寥之景,也含有孤寂之情,以景衬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明显是诗人对自己漂泊、孤老、半生无成的境地的感伤和抒怀,如果你认为是国家的不安使作者半生漂泊,孤寂无依从而推己及人认为是作者对广大和自己一样的人民的一种忧思也可以.但是我总觉得牵强,作者也是经历过盛世的人,那时他都没什么成就,而他不停地追随正主的脚步想要在乱世建业,改善凋敝的民生,最终也没实现抱负.杜甫确实在屋漏之时还能想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境界高远.但此时诗人已是残年,自己也觉得半生艰难苦恨、潦倒,这时感伤的大部分还应是自己.。

【第4句】:登高杜甫后四句诗怎样由内推到国家的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第5句】:【【第15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

应注意“萧萧”“酹”“佛狸祠”这几个字的写法。【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8660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