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伶官传序》的千古佳句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 古文观止中的千古名句

一、爱国爱民篇

【第1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第2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3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第4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第5句】: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第6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对酒>>

【第7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第8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第9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第10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11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第12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二、壮志篇

【第1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厦门行>>

【第2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第3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4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第5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第6句】: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第7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 巢<<;不第后赋菊>>

【第8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凉州词>>

【第9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三、道德品行篇

【第1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学而>>

【第2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第3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第4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第2句】: 很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第3句】: 伶官传序重点句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952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