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民族节庆活动优美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谁知道哪里有设计民族节庆活动穿的少数民族服饰的

杭州-卓简-服饰,做过海南民族节庆,做的是一批黎苗节庆活动服饰,在设计过程中的着重考虑穿着整体效果与节日氛围的搭配、服饰在穿着过程中的运动伸缩量、以及服饰设计的文化理念是否协调等方面都是相当有考究的,从服饰的面料选择、款式设计、型号尺码方面为了更好的适应与方便着装者,卓简做了多次设计性协商调整,最终成为了海南民族节庆活动上的银屏,成为装饰节日的亮点。

我国少数民族节庆习俗和 汉族节庆习俗在主题方面的差异

我是一名回族女孩儿我不知道这个简答题应该怎么回答但是我想很简洁的告诉你,少数民族的节庆和汉族的节庆都是有联系的,但是庆祝的方式不一样。

比方说少数民族的庆祝方式总是比汉族的要麻烦,要夸张一些。

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要简短, 急呀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

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

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

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

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

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

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

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

“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

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具体介绍某个少数民族的一个民俗节庆

伍互隰恩硅规珏节焜户武狂瑗洁释矍莆是彧竺八  傣族泼水节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

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

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

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

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

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

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伊玛目宣讲教义。

教法还规定在节日进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为:①拂晓即吃食物,以示开斋;②刷牙;③沐浴;④点香;⑤穿洁美服装;⑥会礼前交“菲土尔·赛德盖”(开斋施舍);⑦低声诵念赞主词。

  开斋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2年。

此后,每逢此节,世界各地穆斯林都以热情和虔敬的心情参加节日活动。

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庆祝形式不尽相同,有的炸油香制美食互赠或款待亲友;有的请阿訇诵经祈祷;有的聚会联欢等。

  唱哈节亦称“哈节”。

京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含恨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

“唱哈”即是“唱歌”。

过节日期,因地而异,有农历六月初十、八月初十、正月廿五等,一般在下午三时宰猪祭神,成年男子按家庭地位入席,妇女只能旁听。

“唱哈”由一男(哈哥)、二女(哈妹)组成,哈妹打竹片轮流演唱,哈哥弹三弦琴伴奏,连唱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

现已改变旧俗,增加了新的内容。

各个民族风俗习惯 包括节日名称 多答的加分

【第1句】: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久而又富有色彩的民族,过着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第2句】: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第3句】: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第4句】: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第5句】:僳(lǐ)僳(sù)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第6句】: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第7句】: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第8句】: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第9句】: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第10句】: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第11句】: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第12句】: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第13句】: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第14句】: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第15句】: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第16句】: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第17句】:门巴族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

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第18句】: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第19句】: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

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

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第20句】: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第21句】: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第22句】: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第23句】: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

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第24句】: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第25句】:独龙族  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第26句】: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

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第27句】: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第28句】: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

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第29句】: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

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第30句】: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

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第31句】: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第32句】: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第33句】: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

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第34句】: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第35句】: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

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

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

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第36句】: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第37句】: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

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第38句】:仫(mù)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

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第39句】: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第40句】:羌族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第41句】: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

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第42句】:畲(shē)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第43句】:水族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

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第44句】: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

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

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第45句】: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古称鞑靼。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

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第46句】: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

有自己的语言。

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

端阳节吃粽子。

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第47句】:仡佬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

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

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第48句】: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

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第49句】: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第50句】: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第51句】: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  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第52句】: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第53句】: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第54句】: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

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第55句】: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第56句】: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部。

  可以么

19861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